頻率

   

    這本書是亞里斯多德《形上學》某一部分的翻譯和注釋。亞里斯多德在這裡的論述是出名地艱澀難懂。剛開始寫碩士論文的時候,曾經從臺大總圖書館借了這本書,希望能在它的幫助下,提煉出蘊藏在字裡行間的思想結晶。孰料即使讀的是這本「參考書」,也令彼時的我頭疼萬分。後來我就設法繞開了與這段文本相關的議題,安全運轉,完成了論文和碩士學業。

    如今,《形上學》的這兩卷可是與我計畫在博士階段進行的研究血肉相連了。時隔多日,我又從總圖借來此書,希望它能幫助我讀懂親愛的亞里斯多德,寫出讓遠方的大教授們稱許的研究計畫。

    翻開書,就看見這張紙條,或者說書籤。





    心中震動。不是因為他對亞里斯多德出言不遜,而是因為,我三四年前首次翻開此書時,這紙條就已經在書頁之間。我不確定在這三四年間,有沒有別人走到總圖二樓乏人問津的那個角落,在書架之前徘徊,眼光掃過眾多書背,各種以外文寫成的古希臘哲學相關著作,而終於在某種機緣促使之下,取下了這本書,撞見紙條上的訊息,心有戚戚焉。或許沒有吧。也或許其實是有的。無論如何,我相信每個有緣打開此書、看見紙條的人,都會有某些共通的感觸:都會懷疑自己到底看了什麼鬼東西,然後苦笑著說:「真的是非常困難啊!」所以那張紙條一直在那裡。

    究竟是誰留下那張紙條,又是在什麼時候呢?真想認識這樣的人。

    一直以來,學業、研究需要的書,絕大部分都能順利從臺大圖書館借到。除了要感恩讚嘆這所學校的豐沛資源,也要慶幸自己走的不是太熱門的路。不過,還是有那麼幾次,發現圖書館藏有我需要的學術書,卻已經被借走,甚至還有其他人預約了。問過幾個研究領域相近的所上同學,依然無從得知書的下落。會是誰呢。心裡除了小小的煩躁,居然還湧起了某種期待。如果可以得知是誰同樣對那些書有興趣,或許有機會開啓一場美好的相遇?其實我一直懷有某種幻想,幻想自己能夠在圖書館邂逅頻率相合的人,進而展開戀情……或是友誼。不過幻想始終只是幻想。

    說不定,真的有人經歷這樣的事情。

    在圖書館重重的書架之間,與那個人不期而遇。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於是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或者,目光飄忽,語氣生澀,表情尷尬地說:「請問,你也對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有興趣嗎?」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