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十五到二十六歲這一年,實在發生了很多事情。
去年七月底順利通過碩士論文的口試,八月下旬離開待了七個寒暑的臺大。八月底入伍,十二月中全身而退。然後就是一月的總統立委選舉。還在因為大選結果稍微鬆了一口氣的時候,瘟疫就來了。瘟疫席捲全世界,打亂了許多計畫,讓人們只能在這汪洋中的孤島等待。轉眼就是流火的七月。
二十五歲生日,本來想要發一篇紀念文,卻只寫得出一些零碎的片段。如今重讀那些文字,竟發現其中已經預示了不少我這一年來所經歷的心境。看來眾多糾結的念想,在那時就已萌芽。當中或可梳理出三個主軸:第一,生命的凝結、停滯、懸宕、受困。第二,前方是渺渺茫茫的未知。第三,我的靈魂可能已經「定形」了。
2
軍營生活彷彿是某種深淵。說「彷彿」是因為,雖然剛進軍營之時確實覺得這就是深淵了,不過站在現在這個點回望,軍營裡的日子好像也沒有那麼可怕,大概比較接近一個泥沼,一種設有明確期限的懸置。
相較於肉體上的磨難,那裡更多的是精神的疲勞和苦悶。被監視著、控制著的日常。缺乏動力,無聊地活著。那種苦悶是瀰漫在空氣之中的,大部分的時間還能與它靜靜地相持,偶爾會被它逮住縫隙,竄進意識的深處,催發激烈的反應。
所幸是平安熬過了。還記得退伍那天,Friday Night的臺北,看什麼都歡欣。
3
當兵固然造成了某些精神上的壓力,但是人待在軍營裡也有一些好處,譬如注意力會被集中在身邊的那些事物,因此暫時擱置某些擔憂和掛念。十二月中退伍,一走出軍營,就發現總統大選已經來到你的面前。就像是玩「一二三木頭人」,當鬼的你喊出木頭人,一轉身,就看見它只離你一步之遙,手已經伸出來,定格在半空中。
其實從2018年底以來,我便持續焦慮著這場選舉的步步進逼。這焦慮連結著一種深沉的恐懼:一切能夠憑藉的,或許都將一夕覆滅。選舉結果或許證明了我先前有些過分悲觀,可是這半年以來,那所謂世界的局勢似乎只有越來越險惡。中國共產黨已亮出寒氣森然的刀刃,而人們耳語著,戰火或許就要來臨。自己的命運終究是與這個島嶼的命運緊密相連,在現今的處境之中,兩者皆是那樣的不確定,那樣的危險。這對我來說,似乎比軍營生活更像是一個深淵。
4
今年這場世紀級的瘟疫,則完全不在預想之中。這場瘟疫應該是二十五歲到二十六歲這一年,對我產生最大負面影響的事件了(而這個「事件」還沒有完結)——儘管臺灣大概是全世界最不受瘟疫威脅的地方。一言以蔽之,瘟疫使許多原本順利運行在軌道上的事物停擺了,於是困惑、遲疑、焦慮、茫然……,各種黑暗的心緒,突然從它們藏匿的角落蜂擁而出。
去年底退伍之初,我告訴自己,終於要回到正軌,繼續走學術之路了。然而心智、情緒和意志似乎都遲遲無法恢復到碩士最後一年的強度。隨著歐洲的疫情大爆發,我決定今年無論如何都不要去德國,就算錄取博士班也先暫緩入學,留在臺灣觀望一個冬季。「反正今年我無論如何都不會出國了。」這個念頭一產生,就大幅削弱我原本就已不甚充足的讀書動力。拖延症劇烈發作,一直想做別的事情,無心於準備申請資料。我就這樣停下來了。當人不再緊盯著前方的某個目標行進,其注意力便會轉向自身(至少我是如此)。竟然就這樣開始自我懷疑了。我到底適不適合當一個學者呢?一直都很喜歡讀書,可是不知道從何時起,越來越覺得寫論文是一件痛苦的事。討厭寫論文的人,似乎不適合當學者吧?何況我其實並不真正確定自己擁有哲學學者的資質,雖然在臺大哲學系七年都念得順遂。原先以為自己就是要走學院之路的,就是已經成為了那種形狀,然而在因為瘟疫而凝滯、懸宕的這幾個月,我察覺事情並不單純。
如果我並不適合做學者,那我可以做什麼呢?我應該做什麼呢?還有什麼其他的「工作」,能夠滿足我的生命的追求,而不僅僅是一份餬口的差事?如果沒有,我是否仍要勉強自己擠進學院的窄門?被這些問題佔據的時候,更讀不下書了。
彷彿來到一個岔路口,四周是茫茫大霧。
5
二十五歲生日,前方的目的很清楚,就是通過口考拿到碩士學位。在軍營裡,生活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努力撐到退伍。以往或多或少都對未來有某些展望,如今卻什麼也看不見。大概就像走路走著就閉起眼睛,前兩秒還能堅定地邁開步伐,卻忽然就失去了所有的空間感,甚至覺得腳踏之地都是虛的。
當一路以來專注追求的事物驟然消失,你就沒有辦法告訴自己「專心做○○○,不要想太多」。你再也壓不住長久以來勉力抑制的存在焦慮。它就出來了,如洪水,如猛獸。「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掉,也許很近。」「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呢?」諸如此類深黑色的念想,冷不防就浸透你的靈魂。
或許現在的狀態難以用語言準確傳達,遑論引起他人的共感。但你知道那些感受是真實的。
「存在焦慮是我的深淵。」
6
其實說出來就好一些了,不用太為我擔心。究竟為何這一年會遭遇如此的低潮,自己也有點納悶。或許是被什麼神祕力量影響了也說不定。不過我是知道的,我應該已經定形為一個容易憂慮的人了。無可避免地,我要長久與焦慮、擔憂和恐懼鬥爭。
至於那些懷疑,似乎並非無端。正如最近聽某個朋友說的,開始懷疑,就表示已經「知道」了什麼、在隱約之中確定了一些事情。很有可能是生命轉化的契機。
7
前一陣子,為了更能專注在「應該」專注的事物上,我嘗試斷絕臉書。但我很快發現那很困難,因為我克制不了自己一再上線去看朋友們有什麼「新消息」。後來才意識到,這對我而言是一件好事。從那些內容各異的臉書動態,可以看見朋友們認真生活的樣子。即使只是隔著螢幕遠遠地看著,亦能夠感受他們散發出來的光,或熱烈如火炬,或清明如星辰。那些光是生命正在實現自身的證據。也說不上來是為什麼,總覺得在我注視著那些光明的時候,都能感受到一種鼓舞,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邀請,好像僅僅只是去努力認真地活著,就已經參與了眾人共同構成的一幅光亮的圖景。這圖景終有消逝之時,但它並不虛妄。
必須感謝努力發著光,努力點亮著世界的大家,你們著實給了我勇氣。
8
還是得盡快整理好自己,決定目前的路要怎麼走。在那之前先來許個願。二十六歲的生日願望很簡單:好好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