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之路

1

    已經有好幾年了,在那些需要介紹自己的場合,若有人問起「你之後想要做什麼?」,我都會回答,我想要成為一個哲學學者,最好是一位在學院裡任職的哲學教授。

    其實早在國中時期,就有人預言我會成為教授了。那時某些老師與同學戲稱我為教授,具體原因我並不清楚,或許是我有某種教授感吧。一個十四歲的孩子看起來像教授,可能不是什麼好事。但什麼是教授感呢?或許在課業成績優良之外,這個孩子還必須時常顯得嚴肅,擁有某些奇特的堅持,甚至可說是死板。啊,他還必須喜歡閱讀。

    「你將來一定是個教授,整天都在寫論文,書桌堆滿了論文。」某國中同學如是預言。如今我已體驗過整天與論文為伍的生活,卻不確定自己未來會不會成為一個教授。


2

    「為什麼想當哲學學者?」人們通常會接著問。有好一陣子,我的答案是「因為除了當哲學學者,我目前想不到我還想、還能做什麼。」我不確定這有無真正回答問題,至少有些人是滿意了。那時的我對哲學漸漸有了一些把握,並發現自己其實還算喜歡閱讀哲學文本、思考哲學問題。既然已經聽說不少職場上的險惡,風聞一些上班族生活的苦悶,或許就嘗試走一條不會進職場的路吧。就先讀讀看哲學碩士,順利的話再讀讀看哲學博士,然後在學院裡覓得一席之地,每天讀書教課寫論文,好像也不錯。儘管人們緊張地向我述說哲學博士多麼難讀,哲學的學術職位又將越來越難找,彼時的我仍然相當寬心:我這麼厲害,應該沒問題吧。


3

    一直到了碩士班的最後階段,鎮日與碩士論文消磨,猛然抽身回顧這一切,才發現問題似乎不少。基本的問題是,無論研究什麼領域,寫論文(尤其是學位論文)應該都是對心智、精神和情緒的一大考驗。數百個日子裡,每一天你都會問自己,我的論文是否有進展了。然而什麼是進展?多寫幾個可能三天後就會刪掉的句子?讀了一篇不太確定有無幫助的文獻(有些時候,可能讀完了才發現那是無用的文獻)?修改了一些註腳和格式?論文是一個龐大的作品。如果它像是已有精細設計圖、跑過電腦模擬而尚待完成的建築,那就太好了,因為你可以明確規劃工作的日程,這週寫這一節,下個月要完成那一章。然而它不是。在它終於誕生之前,你甚至無法確定它的結構會經歷多少劇烈的變化。你無法預見論文的未來。寫論文是一場持久戰,耗損著精神力量,也考驗情緒的穩定程度。

    寫論文尚且如此,要以中文撰寫古希臘哲學的論文更是勞心費神,時有痛苦。我的碩論涉及了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政治哲學和哲學人類學。寫作過程中,我必須大量引用亞里斯多德的文本,也需要引述不少(英語學界)對於原典的二手詮釋。因此,我僅僅在翻譯上就耗費了許多時間:除了要將二手文獻中譯,還需要參酌古希臘原文,來將亞里斯多德原典的英譯本轉換為中文(礙於語言能力,無法直譯)。這樣的寫作歷程讓我深切體察到那隱含在語言轉換過程中的可觀成本--我後來忽然覺得,或許直接以英文寫碩論還比較「省力」。

    語言還真是個棘手的問題。若將來要繼續研究古希臘哲學,勢必得投注大把時間來精進古希臘文(也許還要學拉丁文?)。並且,有鑑於目前臺灣學界的狀況,後進的西方哲學研究者若非持有歐美(知名)大學的博士文憑,似乎極難在臺灣找到哲學相關的教職。以英語讀博士已經不易,何況我的目標是德國(考量經濟狀況及其他因素)。必然要付出的成本明明白白擺在那裡,但是那卻不能保證什麼。「如果拿到哲學博士,卻找不到教職,怎麼辦?」當我再度凝視著這個問題,突然感覺它沉重如山。


4

    起初對學院之路的想像是單薄的。因單薄而生信心。隨著對學院生活的認識日深,益發察覺現實的艱難。碩士畢業至今已一年有餘,除卻服兵役的時間,我宣告準備赴德留學也已經將近一年。不確定如果沒有今年這場世紀級的瘟疫,我是否就能順利按照預定時程完成申請,前往德國。或許也不會。總之撰寫博士研究計畫之類的事情已延宕許久,而我之所以一直無法全身心貫注在這個預定的目標,顯然與我對學院之路的遲疑有關。

    「為什麼想當哲學學者呢?」人們依然會問我。我依然想重複之前的答案。只是這次心底隱隱有人說著:「你是不是應該先確認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5

    賦閒在家太久,夏天時決定嘗試找個工作,看看能否讓生活前進。不過要找什麼樣的工作呢?第一感是書籍出版業,畢竟我這麼喜歡看書。由於聽說出版業非常血汗,我就去找某個在出版社當編輯的朋友聊聊,詢問業界實況。朋友說確實很血汗,並且日子裡幾乎沒有餘裕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然而,這場對話最重要的時刻是,當我問她為何選擇應徵現在的工作,她如是回答:「我是先問自己,想要以什麼姿態存在於世,再去篩選相符的工作。」「我想要憑藉著文字,為這世界創造一些什麼,以這樣的方式活著。」於是,她就一路找到了現在的工作。


6

    對我來說,朋友的問題可以轉化為這樣的形式:「要以什麼樣的方式活著、過什麼樣的生活,我的生命會是最有意義的?

    答案其實早就悄悄地顯現在心底,呼之欲出:我想要過著亞里斯多德所標舉的沉思默觀的生活(contemplative life, bios theōrētikos)。他說沉思默觀(contemplation, theōria)是一個擁有知識的人去思想、理解,或者說觀看自己靈魂中的知識。在這樣的活動中,人最大程度地實現其理性能力,從而彰顯人的神性,因為神的活動正是「思想思想自身」。他說這種最接近神的生活最為自足,無所匱乏,伴隨著無上的愉悅。它就是身而為人的終極目的,是真正的幸福。

    我會被這樣的生命理想深深吸引,不僅是因為嚮往亞里斯多德所描繪的高揚境界,更是因為我確實能夠感受那種理解的愉悅。獨自散步沉思之時,深夜閱讀文本之時,書寫所思所想之時,與朋友辯詰議論之時,都有這種快樂。如果一整天都沉浸在理解的活動裡,就彷彿沉浸在歡愉的泉源。

    如果個體的生命終將歸於虛無,我情願盡力去過沉思默觀的生活,以此為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然而,亞里斯多德所謂的bios theōrētikos,在當今的時代要如何實現?不能忘記的是,他說沉思默觀的條件是閒暇,也就是從那些單純為了維繫生命的勞動中超脫出來。同樣不能忘記的是,絕大多數的古希臘哲學家若不是有錢得要命(譬如柏拉圖),至少都衣食無虞,因此能夠近乎全身心投入沉思。但是在這個時代,我們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維繫生活所需。於是,問題就變成:如果一定要工作以維持生活,什麼工作才最能夠讓我過上沉思默觀的生活?

    有朋友對我說,既然工作只是為了餬口,那麼就找個輕鬆不費力又能準時下班的頭路就好啦,反正重要的是工作之餘屬於自己的讀書思考時間(所以這是什麼樣的工作呢,某些類型的公務員嗎?)。聽起來似乎值得考慮。不過,再怎麼精算,每週四十小時的全職工時總是跑不掉,如此可以投入沉思默觀的時間好像太少了。況且,這樣的生活,似乎還少了一些什麼--學問,好像還是在學院裡最能夠進步?


7

    另一方面,「當一個哲學學者,就能實現沉思默觀的生活」,好像也不是那樣自明。學院生活有許多環節:授課、備課、讀書、寫論文、參加研討會、處理行政事務……,並非每個環節都能讓一個哲學人了無罣礙地沉思。尤其令人憂心的是,在臺灣的學術環境,教授往往(被迫)承攬了許多或許以學術為名,實際上卻會阻礙讀書與思考的雜事。再者,那些在升等壓力下(被迫)進行的論文生產工作,似乎也很難給人沉思的空間--至少對我來說,生產論文一直是一種消耗。僅僅只是遵守學術寫作的那些顯明和潛在的規則,就已經相當累人。倘若還要考量能否有效率地升等,絞盡腦汁去想如何「創新」,那就更傷神了。

    於是,眼前有兩個問題:「待在學院裡,就能過真正想要的生活嗎?」、「在學院之外,也可以過想要的生活嗎?」對於目前的我來說,這兩個問題似乎都沒有十分明確的答案(雖然我還是相信,在學院之中尋得理想生活的機會應該比較大)。


8

    然則,要明確地回答那兩個問題,除了繼續去探索、去嘗試,終究別無他法?而我心裡明白,我還是想要試試看。我想要嘗試繼續走學院之路,失敗了再說。想起曾經和某個也有志於學術的朋友談及,攻讀博士、投身於學術,究竟需不需要決心?朋友說她的老師告誡她,必須要有決心,否則一定會失敗(有決心也未必成功)。但我其實一直都沒什麼決心:迄今為止的人生都在且戰且走,且戰且走彷彿就是我的人生信條。這樣難道不可行嗎?

    既然在短時間培養、確立獻身於學術之路的決心是困難的,我能做的就是決心去試試看了。希望隨著智性能力和心理素質的進展,過往認為的難題就不再是難題,我看待學院之路的眼光也將有所改變。

    或許,今年以來糾纏著我的遲疑的心情,可以如此比擬:就像在大洋之濱,想要知道海的彼岸是否就有我夢寐以求的事物,卻因為害怕海上暗藏的風暴,擔憂有可能抵達彼岸卻一無所獲而躊躇不前。縱使鼓勵自己去嘗試,告訴自己大不了就回頭,但是心內洞然:就算只是試試看,也將付出許多不可回復的代價。

    或許,我現在最欠缺的是下賭注的勇氣。


9

    因此,於目前諸多的不確定之中,有一件事是確定的:我必須去接受那些不確定,勇敢地把自己拋擲向未知。

    選擇繼續走學院之路,是為了實現理想生活,與神相仿的bios theōrētikos。為此,我必須努力證明,自己擁有在現行學院體制中擔任哲學教授的能力。至於「要如何向社會『證明』哲學學者的價值?」之類的問題,就是後來的事了。「讀完哲學博士,可是找不到工作,怎麼辦?」再說嘛,總是可以再說的,也總是必須再說的。或許我博士班念個兩年就會放棄了也說不定,但至少現在賭注要先下。

    前路迢遙,但願不忘初衷。檢視此刻迂迴的心思,為文以誌之。






對「學院之路」的一則回應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